2024.12.28 | admin | 2次围观
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中学地理 教学方法 创新
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,并尝试改革传统教育形式下的弊端而产生的。中学地理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,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。本文针对中学地理教学方法上所应做出的创新,提出观点和看法。
所谓素质教育,是指利用遗传、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,在对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,并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,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。也即素质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方面都能得到生动、活泼、主动的发展。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,其实质是知识总量、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。为了迎接21世纪的竞争和挑战,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“素质教育”的战略决策。中学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,它担负着教育下一代认识地理环境,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任务。
1 当前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
(1)知识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。在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方面来说,中学地理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,认为知识教育就等于素质教育,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。教学大纲规定的“知识教育、能力培养、思想教育”这三方面的任务未得到全面落实,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强调知识、能力、态度三方面综合发展,尤其突出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、价值观的养成。
(2)在教学内容上将感性地理知识等同于地理知识。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中,教师往往忽略每一章节内容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,只注重传授感性地理知识,而轻视理性地理知识。将感性地理知识教育等同于地理知识的教育,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,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不能有效形成。
(3)在教学方式上重灌入轻启发。从师生双边关系来看,主要是存在重灌输轻启发,重内容传授轻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问题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核心地位,形成一讲到底“满堂灌”的教学模式。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、积极性受到严重制约,学生独立思考、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,教学效果大打折扣。
2 素质教育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
素质教育下的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更新观念,改进教学方法。其中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。
(1)教师导学方法的探究。在中学教学中必须以教师为主导,以学生为主体,这是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关系的具体要求。科学合理的导学方法,合作共进的新型师生关系,以及师生情感的融洽交流,都是教师导学的成功因素。如:在地球的运动一节,利用地球自转的动画,引入新课,可以引起良好的效果。
(2)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。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实践活动和典型案例的分析,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。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便于观察和了解难以理解的地理事物。作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素材,应具有直观性和便于探究性的特点。学生通过直观动画及材料来接触教材中抽象的地理事物,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效果,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,便于思维能力的升华。
(3)中学地理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的探究。亲身经历是刻骨铭心的感受过程,在亲身观察中不断掌握新情况,发现新问题,才能产生解决新问题的新思维。因此亲身体验是迅速掌握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最有效方法。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。在教学中做适当的实践活动,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,通过实践中观察到的地理事物,可联想到所学知识不足,以提高应用能力。
3 素质教育形式下的中学地理教法探究
(1)案例教学法。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,选择一定的地理教学案例,组织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、研究,从中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。案例教学法的案例都是源于实际生活,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、讨论、探索、解决一系列的地理现实问题,从而培养了兴趣,领悟地理理论的实质。案例教学法一改原来教师动口、动手和动脑,学生听、看、不动脑的传统教学方法,变为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口、动手、动脑的教学方法,使教师的“教”为学生的“学”服务,使学生学会学习、思维和创造。案例教学中通过启迪学生的智慧以及通过讨论使问题愈加清晰,同时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,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。开放式课堂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各种才能,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。
(2)JTP教学法。中学JTP实验是“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改革国家行动计划”的简称,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办事处于1990年签订的为期三年的教育革新项目。它主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,主要从兴趣、情感角度来探讨其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影响。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、掌握某种事物,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。在学习过程中,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,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、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,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。实践证明: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兴趣浓厚,注意力就高度集中,其求知欲越强。一是用地理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寻找兴趣点,培养学生学习兴趣,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点,并以此为基础,用地理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培养兴趣,努力提高教学效果;二是从学生较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入手,引进要讲述的教材,培养兴趣;三是从问题入手,善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,从而培养兴趣,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,洋溢着对探求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;四是开展多种课外活动,培养学生兴趣。
(3)“立体化”教学方式。地理教学系统的三项职能的“立体交叉”落实,是中学地理“立体化”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。中学地理教学系统是为了实现地理教育的三项职能建立的,而现代地理教育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,必须全面地实现下列三项职能:一是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;二是培养能力、发展智力。在能力培养方面,不仅是要加强对地理观察、地理想象、地理思维、地理记忆等地理认知能力的培养,而且要特别强调与重视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。三是思想品德教育。三项职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。因此,在地理课堂教学中,应将三者融为一体,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把三项职能紧密联系互相渗透。地理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是中学地理“立体化”教学的体现。现行的地理教材系统主要包括两方面,即教材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。地理教材是一个开放的智能系统,同外部的联系非常广泛。例如:现行《高中地理》教材的外部联系体现为三方面:一是与初中地理教材智能的衔接联系;二是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;三是与实际的联系。再如,现行《高中地理》教材内部结构体现为:采用系统地理的形式,以自然地理为基础,人地关系为线索,将当代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组成一系列知识结构。因此,地理学科具有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和相互交织的综合性,从这一意义来看,地理学科实际上是由“点、线、面”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,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。基于这种特殊性,只有建立一种以横向知识、纵向知识和方法性知识分别为三个维度的立体知识结构,才是比较合理的结构。中学地理“立体化”教学需要教师教学时从知识的纵横两方面出发,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,使得课堂气氛有起有伏,有声有色;在“面向全体”的同时,既注意到学生横向之间的个别差异,又注意到学生个体在发展中不同阶段之特点,因材施教,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,完成地理教学任务,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。
总之,教学是一项工程,它面向的是一个由许多活跃的个体构成的复杂群体,在每个大群体中,又有许多不同层次、不同程度的小群体。因此,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很好的发展,迅速的提高,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,既立足群体,又照顾个体;既发展群体,又塑造个体。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获,都得到最大极限的长进时,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。
参考文献
[1]刘正伟.论学科教学论的范式转换[J].教育研究,2005.3.
[2]陈澄.地理教学论[M].上海:教育出版社,2001.2.
[3]吕文杰,马文鹏.基础教育新课程设计的课程审议[J].教育研究,2005.2:74.
[4]江新,郑兰琴,黄容怀.关于隐性知识的分类研究.开放教育研究,2005.2.
论文摘要素质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,并尝试改革传统教育形式下的弊端而产生的。中学地理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,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。本文针对中学地理教学方法上所应做出的创新,提出观点和看法。
所谓素质教育,是指利用遗传、环境和教育的积极影响,在对学生的已有发展水平上有所发展,并在其可能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,从而促进社会意识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。也即素质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方面都能得到生动、活泼、主动的发展。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,其实质是知识总量、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。为了迎接21世纪的竞争和挑战,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着“素质教育”的战略决策。中学地理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,它担负着教育下一代认识地理环境,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任务。
1 当前中学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
(1)知识教育等同于素质教育。在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方面来说,中学地理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,认为知识教育就等于素质教育,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。教学大纲规定的“知识教育、能力培养、思想教育”这三方面的任务未得到全面落实,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强调知识、能力、态度三方面综合发展,尤其突出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、价值观的养成。
(2)在教学内容上将感性地理知识等同于地理知识。在中学地理教学的过程中,教师往往忽略每一章节内容在地理知识系统中的地位,只注重传授感性地理知识,而轻视理性地理知识。将感性地理知识教育等同于地理知识的教育,影响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,使学生的地理知识系统不能有效形成。
(3)在教学方式上重灌入轻启发。从师生双边关系来看,主要是存在重灌输轻启发,重内容传授轻学习方法的指导等问题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置于核心地位,形成一讲到底“满堂灌”的教学模式。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、积极性受到严重制约,学生独立思考、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,教学效果大打折扣。
2 素质教育对中学地理教学提出的新要求
素质教育下的中学地理教育要求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更新观念,改进教学方法。其中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。
(1)教师导学方法的探究。在中学教学中必须以教师为主导,以学生为主体,这是素质教育对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其关系的具体要求。科学合理的导学方法,合作共进的新型师生关系,以及师生情感的融洽交流,都是教师导学的成功因素。如:在地球的运动一节,利用地球自转的动画,引入新课,可以引起良好的效果。
(2)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探究。在教学中通过适当的实践活动和典型案例的分析,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。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便于观察和了解难以理解的地理事物。作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素材,应具有直观性和便于探究性的特点。学生通过直观动画及材料来接触教材中抽象的地理事物,可以获得身临其境的效果,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,便于思维能力的升华。
(3)中学地理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的探究。亲身经历是刻骨铭心的感受过程,在亲身观察中不断掌握新情况,发现新问题,才能产生解决新问题的新思维。因此亲身体验是迅速掌握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最有效方法。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。在教学中做适当的实践活动,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,通过实践中观察到的地理事物,可联想到所学知识不足,以提高应用能力。
3 素质教育形式下的中学地理教法探究
(1)案例教学法。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,选择一定的地理教学案例,组织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、研究,从中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。案例教学法的案例都是源于实际生活,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、讨论、探索、解决一系列的地理现实问题,从而培养了兴趣,领悟地理理论的实质。案例教学法一改原来教师动口、动手和动脑,学生听、看、不动脑的传统教学方法,变为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动口、动手、动脑的教学方法,使教师的“教”为学生的“学”服务,使学生学会学习、思维和创造。案例教学中通过启迪学生的智慧以及通过讨论使问题愈加清晰,同时在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,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。开放式课堂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各种才能,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性。
(2)JTP教学法。中学JTP实验是“提高中学生学习质量整体改革国家行动计划”的简称,是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办事处于1990年签订的为期三年的教育革新项目。它主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,主要从兴趣、情感角度来探讨其对中学地理教学的影响。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、掌握某种事物,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。在学习过程中,兴趣是学习能力的源泉,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、积极性和持久性的直接因素,更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。实践证明: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兴趣浓厚,注意力就高度集中,其求知欲越强。一是用地理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寻找兴趣点,培养学生学习兴趣,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点,并以此为基础,用地理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,培养兴趣,努力提高教学效果;二是从学生较熟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入手,引进要讲述的教材,培养兴趣;三是从问题入手,善于提问引导学生思考,从而培养兴趣,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,洋溢着对探求地理知识的浓厚兴趣;四是开展多种课外活动,培养学生兴趣。
(3)“立体化”教学方式。地理教学系统的三项职能的“立体交叉”落实,是中学地理“立体化”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。中学地理教学系统是为了实现地理教育的三项职能建立的,而现代地理教育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,必须全面地实现下列三项职能:一是传授地理知识和技能;二是培养能力、发展智力。在能力培养方面,不仅是要加强对地理观察、地理想象、地理思维、地理记忆等地理认知能力的培养,而且要特别强调与重视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。三是思想品德教育。三项职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。因此,在地理课堂教学中,应将三者融为一体,在同一教学过程中把三项职能紧密联系互相渗透。地理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是中学地理“立体化”教学的体现。现行的地理教材系统主要包括两方面,即教材外部联系和内部结构。地理教材是一个开放的智能系统,同外部的联系非常广泛。例如:现行《高中地理》教材的外部联系体现为三方面:一是与初中地理教材智能的衔接联系;二是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;三是与实际的联系。再如,现行《高中地理》教材内部结构体现为:采用系统地理的形式,以自然地理为基础,人地关系为线索,将当代地理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组成一系列知识结构。因此,地理学科具有互为因果的关联性和相互交织的综合性,从这一意义来看,地理学科实际上是由“点、线、面”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,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。基于这种特殊性,只有建立一种以横向知识、纵向知识和方法性知识分别为三个维度的立体知识结构,才是比较合理的结构。中学地理“立体化”教学需要教师教学时从知识的纵横两方面出发,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,使得课堂气氛有起有伏,有声有色;在“面向全体”的同时,既注意到学生横向之间的个别差异,又注意到学生个体在发展中不同阶段之特点,因材施教,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下愉快地学习,完成地理教学任务,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目标。
总之,教学是一项工程,它面向的是一个由许多活跃的个体构成的复杂群体,在每个大群体中,又有许多不同层次、不同程度的小群体。因此,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很好的发展,迅速的提高,就要求教师因材施教,既立足群体,又照顾个体;既发展群体,又塑造个体。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获,都得到最大极限的长进时,我们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。
参考文献
[1]刘正伟.论学科教学论的范式转换[J].教育研究,2005.3.
[2]陈澄.地理教学论[M].上海:教育出版社,2001.2.
[3]吕文杰,马文鹏.基础教育新课程设计的课程审议[J].教育研究,2005.2:74.
[4]江新,郑兰琴,黄容怀.关于隐性知识的分类研究.开放教育研究,2005.2.